《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 《中庸》 《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 第一章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 第二章 (主要讲 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 第三章 (主要记录 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 第四章 (主要讲 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 第五章 (主要讲 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 第六章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 第七章 (主要记录 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 第八章 (主要记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 第九章 (主要记 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 第十章 (主要记录 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 第十一章 (主要记录 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 第十二章 (主要讲 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 第十三章 (主要记录 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 第十四章 (主要记录 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 第十五章(主要记录 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 第十六章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 第十七章 (主要记录 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 第十八章 (主要记录 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 第十九章 (主要记录 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 第二十章 (主要记录 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论语》 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 “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 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 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 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 《周礼》 《仪礼》 《礼记》,春秋有 《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 《尔雅》 《孝经》,这就是十三经。” 孔子 (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