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着名脱口秀演员门腔与Norah将于三月在墨尔本、雪梨和珀斯进行巡回演出。 这不仅是两位艺术家的首次海外巡演,也是首次在海外使用中文、英文以及上海话进行他们的脱口秀演出。 在此次巡演之前,我们邀请了两位脱口秀演员进行了一次访谈。
首先,两位演员向我们介绍了他们自己。 Norah,一位在上海的脱口秀演员,不仅精通英文和国语,近期也开始尝试用上海话演出。 门腔,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除了普通话和上海话的脱口秀,还在网路上以上海HR(人力资源)“辛西娅”这一角色爆红。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澳洲作为他们的首次海外巡演地点时,两位表示,他们希望挑战用多种语言进行演出的新鲜体验,并且惊讶地发现澳洲有很多上海人,这为他们的上海话表演 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在探讨中西脱口秀的风格差异时,两位老师提到,西方的脱口秀文化较为成熟,观众群体更广泛,而中国的脱口秀则是一个相对新鲜的艺术形式,主要受众为年轻人。 两位艺术家都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脱口秀的接受度和偏好有差异,这也是他们在准备中英双语演出时需要克服的挑战之一。
对于使用中文和英文进行脱口秀的不同与挑战,Norah和门腔都表示,中文和英文脱口秀的一个主要挑战在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某些笑话和包袱在中文中可能非常好笑,但是当翻译成英文时,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幽默感,因为背后的文化含义和语言特色难以准确转换。 同样,有些英文的幽默点在译成中文时也可能难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所以在准备双语演出时,他们需要仔细选择哪些内容适合中文表演,哪些适合英文表演,以及哪些可以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而不失去幽默感。
非常有趣的是访谈中Norah说道在准备英文脱口秀表演时反而感到相对简单。 脱口秀作为一门起源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表演艺术,大部分的理论知识、实践案例和学习材料均采用英文。 这对于非英语母语的脱口秀艺术家来说,他们在探索和学习脱口秀艺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并利用众多英文资源。 因此,虽然他们以中文为母语,但在制备英文脱口秀内容时,可能会发觉在思考组织、幽默点挖掘和段子撰写方面显得更加顺畅。
相同的两位演员也会使用上海话作为他们的诠释方式之一。 谈到用上海话表演的感受时,门腔表示,自己本身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可以说上海话才是他的「第一语言」。 然而方言虽然能够增加表演的地域特色和亲切感,但同时也可能限制了非上海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度。 如何在保持地理特色的同时吸引更广泛观众的兴趣,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与门腔和Norah讨论他们如果创造脱口秀时,他们表示台上的笑料可以来自于对日常生活,但把这些观察转化为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幽默,是非常困难的。 成功的脱口秀内容不仅要让观众能迅速融入其思维世界,还需确保笑点能跨越个人经历,并能打动更广大的观众。 门腔表示他本身是特别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以及那些能引发共鸣或负面情绪的元素,透过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 而Norah则提到,她会记录生活中的“灵感点子”,并在需要时对这些点子进行拓展和深化,以构建完整的段子。
了解更多演出消息以及购票连接请查询www.bohmpresen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