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技來一刻》過去的集數中,我們聊過藥物動力學與臨床設計,這次我們聚焦一項雖非強制但備受重視的試驗:「脫靶效應試驗 (off-target profiling)」。什麼是脫靶效應呢?不論是小分子或是大分子藥物,基本上都至少有一個關鍵作用的標的或是靶點 (target),通常是身體內的某種蛋白質、酵素、或是受體 (receptor),在藥物開發時,一定需要測試開發的藥物和靶點的結合狀況。但是單單藥物能和靶點緊密結合,並產生抑制或活化效果,並不足以讓這個藥物順利通過試驗,同樣重要的,這個藥物還必須具有選擇性,不會大量地去和非目標物結合 (off-target binding),如果不能控制好脫靶效應,可能造成各種副作用,甚至導致病人死亡。
而這也就是脫靶試驗發揮價值的地方了!它能協助藥廠在進入昂貴又耗時的臨床試驗前,先篩出潛在風險,降低開發到後期失敗的機率,進而避免可能因上市後撤回造成的鉅額虧損。這集節目我們很開心收到熱心聽眾 Yentzu 推薦這個有趣的主題給《生技來一刻》,我們有幸邀請到汎球生物科技 (Eurofins Discovery Taiwan) 總經理李君曜博士,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這個專業主題。節目中,君曜也跟我們分享他的多國職涯經驗,並且從總經理的視角帶我們一窺團隊領導的奧妙。
🧑💼 講者 | 李君曜: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yao-lee-81a9a452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林庚民 Geng-Mi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geng-min-lin-7b959a9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個人學經歷簡介 (4:20)
在許多不同的國家工作背後的驅動力和面臨的挑戰 (10:25)
在各個國家不同的工作習慣和思維方式 (13:20)
Eurofins Discovery 這間CRO公司的整體業務和在台灣的業務範圍 (21:23)
什麼是off target test? 一般在藥物開發的哪個階段會選擇做這項測試?這跟毒理測試(toxicology)有什麼區別?(25:09)
在Off-target profiling中, 有大概哪幾類跟生理功能息息相關的molecular target是我們希望重點檢測的 (41:25)
角色轉換背後的故事:從獨立工作者(IC)到需要帶領其他人的經理,再到掌管全公司的總經理 (48:55)
當上總經理後覺得最大的挑戰 (59:50)
最重視的領導力以及如何培養 (65:18)
在業界多年的體悟,以及給20歲的自己一些建言 (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