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威 | 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读书嘉宾:全国演播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下过乡,当过兵,学的是会计,干的是主持。电视、广播、网络三栖发展,司仪、主持、演播样样都行。爱生活、爱朗诵,用声音交朋友。支持单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中广联有声阅读委员会中文文本: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第一,携手打造责任共担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扩大各层级政治对话和政策沟通,加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密切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作配合,维护中非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第二,携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抓住中非发展战略对接的机遇,用好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重大机遇,把“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洲联盟《2063 年议程》、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在传统优势领域深耕厚植,在新经济领域加快培育亮点。第三,携手打造幸福共享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中非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非合作要给中非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长期以来,中非一直互帮互助、同舟共济,中国将为非洲减贫发展、就业创收、安居乐业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第四,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都为中非各自灿烂的文明而自豪,也愿为世界文明多样化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我们要扩大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智库媒体、妇女青年等各界人员交往,拉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第五,携手打造安全共筑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历经磨难,方知和平可贵。中国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定支持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等地区组织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支持非洲落实“消弭枪声的非洲”倡议。中国愿为促进非洲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支持非洲国家提升自主维稳维和能力。第六,携手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中国愿同非洲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环保领域交流合作,让中国和非洲都成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2015 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国全面落实约翰内斯堡峰会上确定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一大批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经贸合作区陆续建成或在建设之中,中非和平安全、科教文卫、减贫惠民、民间交往等合作深入推进,中国承诺提供的 600 亿美元资金支持都已兑现或作出安排。“十大合作计划”给中非人民带来丰硕成果,展现了中非共同的创造力、凝聚力、行动力,将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功推向新的高度。中国愿以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未来 3 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一是实施产业促进行动。中国决定在华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在非洲新建和升级一批经贸合作区;支持非洲在 2030 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同非洲一道制定并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 50 个农业援助项目,向非洲受灾国家提供 10 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向非洲派遣 500 名高级农业专家,培养青年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民致富带头人;支持成立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继续加强和非洲国家本币结算合作,发挥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作用。二是实施设施联通行动。中国决定和非洲联盟启动编制《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规划》;支持中国企业以投建营一体化等模式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跨境水资源等合作,同非方一道实施一批互联互通重点项目;支持非洲单一航空运输市场建设,开通更多中非直航航班;为非洲国家及其金融机构来华发行债券提供便利;在遵循多边规则和程序的前提下,支持非洲国家更好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资源。三是实施贸易便利行动。中国决定扩大进口非洲商品特别是非资源类产品,支持非洲国家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免除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参展费用;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及海关方面交流合作,为非洲实施 50 个贸易畅通项目;定期举办中非品牌面对面活动;支持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继续同非洲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自由贸易谈判;推动中非电子商务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四是实施绿色发展行动。中国决定为非洲实施 50 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重点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海洋合作、荒漠化防治、野生动物和植物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建设,加强环境政策交流对话和环境问题联合研究;开展中非绿色使者计划,在环保管理、污染防治、绿色经济等领域为非洲培养专业人才;建设中非竹子中心,帮助非洲开发竹藤产业;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合作。五是实施能力建设行动。中国决定同非洲加强发展经验交流,支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方面合作;在非洲设立 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设立旨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的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实施头雁计划,为非洲培训 1000 名精英人才;为非洲提供 5 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为非洲提供 5 万个研修培训名额,邀请 2000名非洲青年来华交流。六是实施健康卫生行动。中国决定优化升级 50 个医疗卫生援非项目,重点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中非友好医院等旗舰项目;开展公共卫生交流和信息合作,实施中非新发再发传染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疟疾等疾控合作项目;为非洲培养更多专科医生,继续派遣并优化援非医疗队;开展“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等医疗巡诊活动;实施面向弱势群体的妇幼心连心工程。七是实施人文交流行动。中国决定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同非方深化文明互鉴;打造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增强版;实施 50 个文体旅游项目,支持非洲国家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等联盟;打造中非媒体合作网络;继续推动中非互设文化中心;支持非洲符合条件的教育机构申办孔子学院;支持更多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八是实施和平安全行动。中国决定设立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基金,支持中非开展和平安全和维和维稳合作,继续向非洲联盟提供无偿军事援助。支持萨赫勒、亚丁湾、几内亚湾等地区国家维护地区安全和反恐努力;设立中非和平安全论坛,为中非在和平安全领域加强交流提供平台;在共建“一带一路”、社会治安、联合国维和、打击海盗、反恐等领域推动实施 50 个安全援助项目。为推动“八大行动”顺利实施,中国愿以政府援助、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融资等方式,向非洲提供 600 亿美元支持,其中包括:提供 150 亿美元的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提供 200 亿美元的信贷资金额度;支持设立 100 亿美元的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和 50 亿美元的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推动中国企业未来 3 年对非洲投资不少于 100亿美元。同时,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重债穷国、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 2018 年底到期未偿还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青年是中非关系的希望所在。我提出的中非“八大行动”倡议中,许多措施都着眼青年、培养青年、扶助青年,致力于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好发展空间。去年 10 月,我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留华学生互致书信,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非洲。我在信中勉励他们坚持学以致用,行远升高,积厚成器,为推动中非合作和南南合作谱写新篇章。“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我相信,只要中非友好的接力棒能够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断相传,中非命运共同体就一定会更具生机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非洲人民团结振兴的非洲梦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Rebeca Phang | Promote High-Quality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读书嘉宾:Rebeca Phang (彭瑞),中国网新闻中心编辑、短视频节目“彭瑞话中国”主持人。2019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英文文本:Promote High-Quality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observed that “plants with strong roots grow well, and efforts with the right focus ensure success”.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embraces the historic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sponds to the call for improving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and addresses people’s desire for a better life. As our next step, we should focus on priorities and project execution, move forward with meticulous implementation, and join together to promote high-quality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We need to be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extensive consultation, joint contribution and shared benefits. We need to act in the spirit of multilateralism, pursue cooperation through consultation, and keep all participants motivated. We intend to tap into all the strengths of all participants through bilateral, tr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As a Chinese proverb says, “A tower is composed of many a grain of sand, and a river is formed of many a stream.”–We need to take an open, green and clean approach.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is not about establishing an exclusive club. It aims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We should launch gree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make green investment, and provide green financing to protect the Earth which we all call home. In pursuing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everything should be done in a transparent way, and we should have zero tolerance for corruption. The Beijing Initiative for a Clean Silk Road that has been launched is for this very purpose,and manifests our strong commitment to transparency and clean governance in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We need to pursue high-standard cooperation to improve people’s live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will apply widely accepted rules and standards and encourage participating companies to comply with general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standards in building and operating projects and in the process of procurement, project bidding and tender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should also be respected. We need to take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give priority to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job creation,and guarantee that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will deliver true benefits to the people of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also need to ensure the commercial and fiscal sustainability of all projects so that they will achieve the intended goals as scheduled.
洪博 |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读书嘉宾:北京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配音演员,小说演播人。支持单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中广联有声阅读委员会中文文本: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总之,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我国科技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科技体制改革许多重大决策落实还没有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还不够,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第一,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墨经》中写道,“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改善市场发展预期,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第二,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得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2014 年 6月 9 日,我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围绕这些重点任务,这些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已经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2015 年 8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 年要完成的 143 条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 110 多条改革任务。在科技领域存在的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没有能解决的难题方面,我们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同时,科技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现象仍较突出,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科研院所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创新型人才培养等领域的进展滞后于总体进展,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等等。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完善科技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完善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清除“民参军”、“军转民”障碍。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2016 年 5月 30 日,我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我们接连出台了几个重要改革方案,包括《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烈欢迎。大家反映,这些改革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还没有完全落地,有关部门要认真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继续坚决推进,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第四,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第五,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陈应 |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读书嘉宾:中建三局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中建三局智能技术公司“两山医院”项目总指挥,承担了整个火神山医院及雷神山医院一半的智能化工程任务。中文文本: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同志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天时 | 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读书嘉宾:北京广播电视台播音员、文学编辑。参与编播录制的纪实文学作品《掩不住的阳光》《另一半中国史》获广播影视专家奖,《另一半中国史》获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播讲作品:《张之洞》《孙中山》《孙立人》等。支持单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中广联有声阅读委员会中文文本: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完善和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今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规律,既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又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 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切实做好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深化外交布局,落实重大外交活动规划,增强风险意识, 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到行动,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要抓好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的落实,凝聚各方共识,规划合作愿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同各国的沟通、协商、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地方外事工作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对外交往合作、促进地方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统筹做好地方外事工作,从全局高度集中调度、合理配置各地资源,有目标、有步骤推进相关工作。做好新形势下外事工作,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要发挥决策议事协调作用,推动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外事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有力指导。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能力,推进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外事工作队伍建设,抓好重点工作的推进、检查、督办,确保党中央对外决策部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