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 Ads Marketplace to earn through podcast sponsorships.
Manage your ads with dynamic ad insertion capability.
Monetize with Apple Podcasts Subscriptions via Podbean.
Earn rewards and recurring income from Fan Club membership.
Get the answers and support you need.
Resources and guides to launch, grow, and monetize podcast.
Stay updated with the latest podcasting tips and trends.
Check out our newest and recently released features!
Podcast interviews, best practices, and helpful tips.
The step-by-step guide to start your own podcast.
Create the best live podcast and engage your audience.
Tips on making the decision to monetize your podcast.
The best ways to get more eyes and ears on your podcast.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podcast advertising.
The ultimate guide to recording a podcast on your phone.
Steps to set up and use group recording in the Podbean app.
Join Ads Marketplace to earn through podcast sponsorships.
Manage your ads with dynamic ad insertion capability.
Monetize with Apple Podcasts Subscriptions via Podbean.
Earn rewards and recurring income from Fan Club membership.
Get the answers and support you need.
Resources and guides to launch, grow, and monetize podcast.
Stay updated with the latest podcasting tips and trends.
Check out our newest and recently released features!
Podcast interviews, best practices, and helpful tips.
The step-by-step guide to start your own podcast.
Create the best live podcast and engage your audience.
Tips on making the decision to monetize your podcast.
The best ways to get more eyes and ears on your podcast.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podcast advertising.
The ultimate guide to recording a podcast on your phone.
Steps to set up and use group recording in the Podbean app.
一早醒來,見到好多個群組都說,馮睎乾的十三維度 Facebook Page 被消失了;但再過了一陣子,又聽聞回復了正常。馮睎乾的文章,很多我都會用心由頭到尾讀完,而且是讀完之後會覺得有所得著的。作為一個忠實讀者,假如他的 Page 的消失,當然會感到可惜,但不會很意外。畢竟,網軍「一人一投訴」的飽和式攻擊很可怕,更可怕是「一人一投訴」根本不用很多人。
Facebook 本身也是神經兮兮,經常出現難以解釋的故障,所以應該見怪不怪。
有些經營 Facebook Page 的朋友為了保險,會開幾個後備的;但後備的 Page 容易造成訊息混亂,讓假冒的 Page 有機可乘。另外,有些朋友被 Facebook 禁言的時候,就索性當悠長假期,乾等七天,三十天。但解禁後往往又再被禁,派送率也被壓抑。幸好,我未有那種影響力的級數,所以未被惹來禁言之禍。
但又有誰知道何年何月何日最終還是輪到自己被禁言?
早兩年其實我已經在想,究竟應該怎樣去避免被滅聲?應該建立自己的網站嗎?Patreon?Substack?YouTube?有一段時間我的想法是:盡量試多點不同的平台,每個讀者、觀眾,都可以有不只一個方法找到我寫的文章、Podcast 錄音和影片。
去中心化與網絡效應
過去兩年,越來越多人在講去中心化 。之前在 YouTube Live,不論我講甚麼題目,總有個觀眾不斷地留同一句說話說:「去中心化是唯一出路。」
去中心化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很多人只是人云亦云趁熱鬧,甚麼區塊鏈加密貨幣 NFT 的,統統都當作救世黑科技。其實互聯網最元祖的設計,就是沒有 kill switch ,本身就是去中心化 【1】。當互聯網上失去了一些連接點,網絡餘下的其他部分,理論上仍然可以繼續運作。
沒有人可以關掉整個互聯網,想控制的話,亦不容易;儘其量亦只可以是像某神奇國度那樣,將自己的一部份圍封起來,然後對外循環就不斷製造混亂。
但是亦可能有人會話:「雖然國家控制不了互聯網,但 Google、Facebook 等不就是操控了資訊流動?」我們將自己可以見到、聽到甚麼的決定,交予 Google 和 Facebook ,背後是有原因的。不單是因為我們懶,更重要的問題,這些資訊大台比我們自己更清楚,想要的資訊是甚麼。
為甚麼這些資訊大台如此厲害?為甚麼會有資訊大台的出現?網絡效應又是甚麼一回事?
首先,請容許我用少少時間,解釋網絡是甚麼。在一個網絡裡面,有點,以及點與點之間的連線。最基本的網絡,有三個點;但三個點的網絡,基本上只有一種模式,就是一個三角形。
當多過三個點以上,網絡的模式才開始出現變化。
數學上,一個極端的模式,就是「定於一尊式」的中心化。在一個有 n 個點的網絡,完全中心化之下,連繫的數目是 (n-1) 。四個點的網絡,就是一個中心,三個終端,三條連線。
但假如是「去中心化」的形態,四個點,四個角,一共有六條連線。在一個有 n 個點的網絡,而每個點與點之間都有獨立的單線連繫,總共要有 n*(n-1)/2 條連線。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網友連線的數目比例最大是 n/2 倍;點的數目越多,乘數效應也越大。
用互聯網為例,現時估計全球有 50 億網民,完全絕對地去中心化,每個網民之間就約1.25*10^19 有那麼多條連線。
完全地去中心化,從成本效益的角度考慮,是不切實際的;而一定程度上的中心化,優點是效率。現實當中,極少有完全的中心化的網絡,因為對中心的負荷太大,處理不了那麼多的關係。亦很少有完全的去中心化的網絡,因為效率實在太低。
絕大多數的網絡,包括互聯網、交通運輸網絡、甚至經濟上的供應鏈、自然界的食物鏈以至動植物體內的輸送系統、都是一層又一層的樹狀的網絡所組成;不同的層次會出現一些樞紐,然後這些樞紐又有自己的網絡,最終匯流到主幹。
每個網絡中,都有些點的連結數目多,亦有些點的位置更接近核心,這些都是網絡上相對更重要的位置 。像 Facebook 、Google 等資訊網絡大台,就是資訊網絡的樞紐。它們透過聚集人際網絡具影響力的關鍵人物,來建立出一個更龐大的脈絡。Facebook 、Google 等的經濟價值,來自於集散資訊的能力。
再重複一次,我們願意將看到甚麼,聽到甚麼的決定交予 Google 和 Facebook ,不只是因為我們懶,而是因為它們在大多數時候,它們掌握的資訊,讓它們比我們自己,更了解真正想要的資訊是甚麼。
另一邊廂,網絡大台不但將聲音放大,也將人與人之間的連繫簡化,甚至令我們產生錯覺,以為自己跟很多很多人連繫起來,有很多朋友。
但是我們每個人真正能夠有的朋友數目,並不會因為互聯網又或者任何科技有所增加。1990 年代中,社會學家 Robin Dunbar 提出,由於人的腦袋處理能力有限,我們每個人可以維繫的社交關係,最多也就是 150 人左右,這也是所謂的 Dunbar’s number。
換句話說,網上就算有成千上萬的朋友,但真正跟我們生命有直接關係的人,其實不多。
所以,與其去討論去大台,去中心化甚麼的,我們是否應首先想想自己能夠維持的那 150 位親人朋友同事的關係?然後,最多就是想這 150 人可以接觸到的「一度分隔」(one-degree of separation)有些甚麼人?再者,雖然每個人理論上最多能夠維繫的社交關係最多是 150 人,但人與人之連繫有不少是的重複;換句話說,假如生活在最緊密的社群當中, 「一度分隔」的人數,亦可能只有幾百人【2】。而在「一度分隔」以外,已經是太遙遠的距離,是陌生人了。
再想深一層,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對我們來講其實都是陌生人,只不過是語言、文化、法律、市場、網絡等各種現象,將眾生連結成一個社會。過去幾年,香港人又何嘗不是失去了蘋果、立場和眾新聞?蘋果算是大台吧,對嗎?但是我們這些專欄作家,不是繼續在發表?我們的讀者和觀眾甚至乎比過去更多。
說到底,人與人的關係,根本不是在網上,而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認知和記憶當中。
【1】在工程設計中,kill switch 是安全功能,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停止或斷開某個系統或應用程序的運行。但應用在社會和公共政策中,kill switch 往往是被濫用的。
【2】假如是金字塔式般的層級型人際關係網,「一度分隔」的人數最多也只不過兩萬多;但這種金字塔式的關係,除了是老千的層壓式銷售,就很少見到。
Create your
podcast in
minutes
It is Free